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大板块。下面我来详细的说一说各个板块:
一、 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乘法部分的第二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现一个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和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 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连续进位的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迁移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遵循生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一、基本练习:复习所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为学生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激情导入、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2、学习例题
3、学习“试一试”
4、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有扶有放,使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我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并参与他们的讨论,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合理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和扶持]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练习不等于机械地作出某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性、内容趣味性。主要安排以下练习:(1)基本性计算练习。(2)应用知识练习。(3)思维拓展练习。在练习中分别运用了“啄木鸟诊所”“口算接龙”、“我当售票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习热情.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比”这部分知识内容学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经验。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数学教学“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目标确定如下: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活动过程与安排
教学伊时,以落实第1个目标,教材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实物图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学生阅读教 ……此处隐藏7317个字……验证自己猜想的对不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把一张纸条平均分成三份,用红色线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找出下图中生活中的分数。提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着的分数。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老师做简单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分数更浓厚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让学生找出多美滋广告里藏着的分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7《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