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4-06-21 16:02:12
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古诗二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晓、慈”等12个生字,会写“湖、莲”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诗赏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指名读、齐读。教师注意指导“净慈寺”的读音及诗题的停顿。

2、相机解释“净慈寺”和“林子方”。

3、从诗题当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二、朗读古诗,识记生字

1、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听朗读音频,指名读,指导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4)分组比赛读,读出诗的韵味。

2、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读诗的感受,指出不好读的字,教师指导。

(2)玩一玩“快乐连连看”游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写的是(季节)西湖的美景。

四、品析诗句,想象意境

过渡:我们知道诗人在诗中写了西湖六月的莲叶和荷花。那么诗中具体是怎样写的呢?

1、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自由读第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碧绿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的绿色)

①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接天无穷碧)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体会这句诗。

③请学生来讲一讲自己看到的画面,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④让学生解释“接天”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荷叶挨挨挤挤,往远处看,看不到尽头,仿佛与天相接了。)

⑤指名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放慢,读出壮观的感觉。

(2)读“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一片碧绿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①“别样”是什么意思?

②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别的娇艳,你看,她红得像什么?(图片展示)

③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映日,在太阳的照射下)还有什么原因?(在荷叶的映衬下)

(3)诗人是早上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的,此时的太阳是朝阳,同学们再想想,在碧绿的荷叶上,你还能看到什么?(晶莹的露珠……)(齐读诗句)

2、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地点:西湖时间:六月)

(2)为什么诗人会说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同”?

(3)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1)看着这样一幅图,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来尽情地赞颂一下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师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3)全班入情入境地诵读全诗。

五、指导写字

学习“湖、莲、穷、荷”4个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顺序。

2、进行口头组词训练,加强记忆。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欣赏了西湖六月的美景,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诗圣”杜甫写的一首《绝句》,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诗中如画的春天美景吧。(板书课题:绝句)8、默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字。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理解第1、2句。

(1)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哪些景物?(黄鹂、柳树、白鹭、青天)

(2)“鸣”是什么意思?(叫)“翠柳”指什么?(碧绿的柳树)

(3)此时正是春天,想一想:诗人看到的会是一棵怎样的柳树?(引导背诵《咏柳》)

2、齐读第二句诗,理解“行”“上青天”。(行:行列。上:飞上。青天:蓝天。)

3、理解3、4句。(展示图片,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1)“窗含”是什么意思?(窗对着)“千秋雪”指什么?(终年不化的积雪)

(2)“泊”是什么意思?(停泊靠岸)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字词。

鸣:泊:千秋雪:

(2)、找出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根据意思写诗句。

(4)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唱歌。

5、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呢?(由近及远)

6、结合插图想象说话,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并体会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闲适、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1)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四、指导写字

书写“绝、含、岭、吴”4个字。

1、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学生找出自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含”和“岭”中 ……此处隐藏23713个字……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古诗二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