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运用案例教学,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比较法消息提取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现代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学生回顾)
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进入新课)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边复习相关知识边析标题)
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今变化:水运→铁路、公路运输→综合交通;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因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变化;
【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教材的基础、能力、心理。(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聚落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流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二是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城市空间形态。
理解:聚落形态受交通运输布局和方式的影响。
运用: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交通、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交通方式、城市形态的兴趣,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难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1、问题探究式学习策略:
问题探究式学习是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式学习的一种方法,一般这样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新颖性、不确定性、现实性和情趣性。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合作和创造;关注知识的建构。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高考作文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教材和关于城市空间形态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特别是变化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对比不同时期,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从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环节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出示小问题:“考考你:“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让学生试着填写诗句中缺少的词语,并展示资料“扬州的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出示图片:银川市地图,西夏、金凤、兴庆区的分布图出示案例:株洲市区发展地图。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分析株洲市区发展变化图,并结合自己家乡的首府银川主要的市区分布图,讨论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的引导归纳,及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生活的所见,得到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且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环节四: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出示图片资料:“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地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通网络对城市带形成的影响。
过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价、地价不断上涨还有人们对于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向外围地区转移,而商业和服务业则向市中心集聚。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转移到郊区,就得益与交通网的完善,随后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也向郊区迁移。那么这些商业网点(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和商业中心的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是什么呢?
(三)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环节五:展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教材P84页图5.8和图5.9)思考:
(1)请观察两张图,说说其商业网点分分布的密度,谁大谁小?
(2)请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此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地势)、社会(人口分布密度)、经济(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素方面分析,通过影响交通运输的布局,进而影响了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环节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业区的位置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班级博客,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之后在博客上讨论,3天前布置好。在讨论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业中心位置
(2)石嘴山的市批发市场分布
(3)装饰城与建材市场分布
(4)仓储超市)
问题引导:(1)这些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位于城市郊区、新城或旧城改造处,对交通干线有重要的依附关系:一是沿着旧国道或主要城市干道两侧自发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枢纽;三是在快速干线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问题引导:(2)仓储等为什么不布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学生回答预设:市中心的地租昂贵,而郊区的地租比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为例分析讨论,商业布局的原因,这些大型的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中心、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交通最优原则代替了市场最优原则。
总结:板书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本课内容已有了感性认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聚落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中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区位因素,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 (3)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嘉兴市、扬州市株洲市、阜阳市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通过素描模拟图和北京市商业布局图,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根河市的形态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发展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问题。
【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思路】
?导入新课
? (以呼伦贝尔交通图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学习主题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如何影响聚落的空间形态)
学习主题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地图分析,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如何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
课堂反馈、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