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1 16:00:38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1

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对偏重知识记忆的传统教学论提出挑战,而重在能力的培养。我们面临着这样的情形:一方面,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知识的物化和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样,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如教材相对稳定与知识日新月异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课程学习要求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这主要是由三种观点造成的:l)自发论。有人认为,只有把知识传授好了,能力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2)副业论。认为传授知识是主业,培养能力是副业;传授知识是硬任务,发展能力是软任务。3)潮流论。有人把培养能力说成是赶潮流,搞新花样,把落实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对立起来。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能力的培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效率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忽视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就不能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提高得快。多年来,我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一、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观察习惯,而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则是一个重要途径。观察与阅读、写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以阅读说,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通过借鉴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以作文说,观察可以为作者积累素材。深人细致的观察有助于作文写得生动、形象、具体。我的做法是:

1.明确要求,系列训练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发展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要求学生做到:

(1)经常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判断事物美与丑、真与伪、善与恶,使文章言之有义;

(2)观察要抓住重点,使文章言之有中心;

(3)观察要有次序,使文章言之有序;

(4)观察要细致,使文章言之具体;

(5)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使文章生动、活泼;

(6)观察要展开联想,使文章生动感人;

(7)要反复观察、反复阅读、反复写作,使观察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提高。

我依据上述要求,紧密结合我设计的小学一至六年级“三个台阶(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六步(每个学年作为一步)”的读写训练路子,按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和做法,作了全盘计划,使其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比如:低年级要求学生能看懂单幅图或多幅图图意,观察简单景物,初步能注意观察顺序;观察动物,初步能注意外形特征;观察人物,能注意简单的动作和语言;观察一件简单的事,能初步懂得时、地、人和事的经过。中年级要求学生能看懂单幅图或多幅图的中心内容,观察景物,能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点,注意静态和动态;观察动物能注意生活习性;观察人物能注意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并能初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能观察较复杂的事情,分清前因和后果,注意事物的联系和变化。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展开想像;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能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和养成自觉观察、反复观察、动脑分析的良好观察习惯,达到上述全面的要求。每个学期,我还结合读写的计划和班、队开展的寻美主题活动,确定全学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具体要求,定内容,定训练项目和提出训练要点和做法。

2.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持久性,主要抓两个方面:(l)经常通过导练教学进行。《壁虎》一课对壁虎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壁虎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它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候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教这一段课文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里,作者抓住壁虎的什么形态写?为什么写得这样逼真?你看过壁虎这样的形态吗?为什么?这样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能细致观察、抓住壁虎一刹那的形态变化,否则是不能写得这样逼真的。又如教《饲养员赵大叔》一课,我发现学生在有关描写人物的习作中普遍存在概念化或生造的现象。课前,我以这一课的题目要求学生先试一试作口头作文练习,先讲文章中心是什么,选什么事例讲。结果,只有几个学生讲出“打扫牲畜牢舍不怕脏和累”“煮熟饲料喂牲口”这一类的题材,具体的事例却讲不出来。教完课文,在学生被赵大叔高度热爱牲口、热爱集体的精神所感动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为什么我们读了很受感动?作者为什么能形象生动地写出赵大叔“跟牲口说话”、“给每头牲口起了名字”、“关心‘金皇后”’和“为‘金皇后’下驹前后又忙又喜”等事例?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课前的试作和平时的习作谈感想。教了这一课,学生认识到课文写得这么感人是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精细观察的结果。课后,有不少学生再观察,再修改习作,写出了一批有新意的习作。

(2)及时抓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如发现班里小黄学习了《饲养员赵大叔》后,经过细致观察,一天内写出了《饭烧焦了》、《炉前书声》、《床前送暖》等既有新意又生动的小作文,教师及时展出她的习作并请她谈观察和写作的体会。又如一次在填操场的劳动中,班干部小陈急忙跑来告诉。“小玲跟她妹妹在吵架。”我及时跟他上前了解,却原来是小玲跟她的妹妹为学校填平操场而引起抢锄头的事。隔天,发现小陈以《抢锄头》为题作文,我及时评讲他的习作,并请他讲前后两次观察的不同结果(一是粗看“告”是坏事;一是详察写成美事)。教育学生认识细心观察事物的重要性。我认为,经常在读与写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比孤立地或集中地单纯用理。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并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品读句子,从文中优美的语句中感悟琴声的美妙。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导:琴声美妙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写的《弹琴姑娘》。

2、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强调“琴”字书写。

3、 导入: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她弹出的琴声又是怎样的呢? ……此处隐藏18082个字……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XXXXXXXX“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XXXXXXXXX。”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而险台阶多难攀登

不舍得累岁

扫路人不怕累能吃苦爱生活

乐观自信豁达开朗

《小学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